☀ 從小到大,我們學了「不要輸在起跑點」,很少說終點是什麼。如果所有人的終點都是一了百了,今生這麼拼命,真的有必要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以「菩提」為終點前進。菩提(Buddhi)的意思是覺醒。成就菩提的人稱為佛陀(Buddha),用通俗話來說是就「清醒的人」。一次一次清醒、一次一次把事情看清楚,就是嚮往菩提、尋求菩提的一條路。
☀ 在佛法中,「道」是在內心上用功。目標是菩提,下手處是在內心思惟抉擇。了解方法後,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進,所以叫「菩提道次第」。
☀ 念死+惡趣 = 風險管理 ☀
先讓我們知道,這一期生命結束後會有來生,而且會投生善趣或惡趣。對初學者來說,談「三惡趣」的種種相狀,好像很恐怖,但談惡趣是為了避免走到惡趣,這叫做「風險管理」——如同對企業人士來說,必須考慮資金沒到位、找不到員工、大環境不景氣,甚至疫情影響種種風險。
我們固然有美好願景,但也要考慮風險怎麼處理。真正有遠見的人,會先想風險,這是願意面對生命的人的一種態度。
☀ 面對惡趣風險,解決的方法是「皈依三寶」——佛、法、僧。佛陀宣說的法義,告訴我們怎麼改善生命。願意依此學習的人,是僧眾或道友。「佛、法、僧」就是「師、法、友」。換言之,找到好老師、正確的道理、認真的同行道友,就是皈依三寶。
☀ 佛教不相信有人格的創造主,因此屬於無神論。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是把佛陀和菩薩當作老師,而不是創造我的神明。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您比我早成就菩提,所以請您教我,我把您當老師。這是我們稱呼釋迦牟尼佛為「本師」的原因。
☀ 佛教不全然強調相信,而是強調智慧。因此在皈依三寶後,開展出「業果」這個核心概念,告訴我們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會越走越快樂,另外一條是歹路不要走。掌握方法後,就可以塑造自己的命運。要怎麼走,是由自己抉擇、要對自己負責。業果就是掌握命運的法則。
☀「厭離」是討厭一個東西,但不一定知道要去哪裡。「出離」有兩個內容:知道我要脫離一個東西,而且知道我要去哪裡。「出離三界輪迴」是比較不嚴謹的說法。比較專業的講法是「出離煩惱」。
☀ 一般人吃月餅會互相比較、吵架,吃得太多變胖也煩惱。漸漸出離煩惱的人在吃月餅時,比較不會煩惱。為什麼解脫後比較自在?因為不被煩惱綁住了。科判表七的「明求解脫之心」是生起出離心——出離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引發苦受。
☀ 以生病為例說「苦集滅道」:苦是病兆,集是病因,道是藥方,滅是痊癒。煩惱是可以被滅除的,生死的憂悲苦惱是可以被滅除的。滅是充滿光明的希望。苦集滅道也是解題四步驟,可用在公司經營或自我改善。苦=發生了什麼狀況,集=發現問題所在,滅=美好的目標,道=達到目標的方法。
☀ 有時候我們會略過「苦諦」跟「集諦」,甚至不承認有些狀況不對勁、有些事我不懂我不會。我們告訴自己沒問題,以為自己在「滅諦」中。實際上若忽略不面對,苦跟集會讓問題不斷擴大,變成越來越難治的慢性病。面對問題的第一步要先接納,也就是先談苦諦的原因。
☀ 我們都有生病的徵兆,應該在發病前,找到病因去治療。所以「苦集滅道」是預防醫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談「苦諦」就是全面的健康檢查,廣泛地盤點我們生命中會有哪些苦境,可能某部份我已經在注意了,某部份卻完全忽略。
(以上內容經課程組義工節錄編輯,非完整原文,僅供參考,歡迎交流討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