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 聽聞軌理(五)
- Admin
- 2024年4月29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每週一句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
回家作業
「此復行持,須先了知, 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
師父在這段開示,說了一個傳令兵的比喻,是要告訴我們什麼?
(廣論P19, L5-L6, 手抄第2冊P104-P105)
聽聞前行 【這一刻的時光,對你我來說非常地珍貴】(廣海明月 第1講 04:06 – 04:21)
聽這一小段,大家聽到師父帶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學過《三十五佛懺》的同學都知道,一聲南無釋迦牟尼佛能消萬劫的罪障。那麼剛才是我們隨著師父念了三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這一刻的時光對你我來說非常地珍貴,因為我們專心地持誦,可以消萬劫的業障。
上週課程回顧 【斷器三過、具六種想】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聽聞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正聽軌理 (P18LL3-P19L4)
此若僅是空言,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唯樂多聞,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若唯愛著所配藥品,病終無脫。《三摩地王經》云:「諸人病已身遭苦,無數年中未暫離,彼因重病久惱故,為療病故亦求醫。彼若數數勤訪求,獲遇黠慧明了醫,醫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藥。受其珍貴眾良藥,若不服用療病藥,非醫致使非藥過,唯是病者自過失。如是於此教出家,徧了力根靜慮已,若於修行不精進,不勤現證豈湼槃。」又云:「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已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藥囊,終不能醫自體病。」《入行論》亦云:「此等應身行,唯言說何益,若唯誦藥方,豈益諸病者。」故於殷重修,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白話譯文
這如果只是空話,也就不會為了滅除煩惱,而修習師長教授的義理內涵,只是好樂聽聞而已。就像病人,看了醫生,卻不服藥。若是只愛著所配的藥品,病終無法痊癒。
《三摩地王經》說:「眾人久病,多年來受盡病苦,未曾間斷。由於重病長久逼惱,而去找醫生,不停四處殷勤訪求,終於尋獲高明良醫,而且很慈悲的開了藥方並教導如何服用。如果病人不服用這些珍貴的治病良藥,致使病不得痊癒,甚或因此喪命,這不是醫生的錯,也不是藥的問題,一切都是病人自已的過失。同樣的,若是於聖教出了家,已經聽聞、瞭解了五力、五根等學習止觀的方法後,自己卻不精進修行,不努力親自驗證,又豈能得到涅槃之果。」又說:「佛雖然開示了最完整的教法,你們卻聞而不修,就如病患背著藥囊而不服用,終不能醫治自已的病。」《入行論》也說:「應該要身體力行這些教授,口說無益。就好像只是口誦藥方,對病人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我們應該殷重地、如實地修行師長的教授,把殷重修行當成在治療疾病。
本週廣論原文—正聽軌理 (P19L4-LL4)
言殷重者,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如實行持。此復行持,須先了知,知則須聞,聞已了知所有須要,即是行持,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是極扼要。如是亦如《聽聞集》云:「設雖有多聞,不善護尸羅,由戒故呵彼,其聞非圓滿。設雖聞寡少,能善護尸羅,由戒故讚彼,其聞為圓滿。若人既少聞,不善護尸羅,由俱故呵彼,其禁行非圓。若人聞廣博,及善護尸羅,由俱故讚彼,其禁行圓滿。」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白話譯文
所謂殷重修,就是奉行善知識教授的取捨標準,實實在在的照著去做。而實踐就必須先了知行持前須先了行持的方法;要了知則必須聽聞;聽聞以後,把所有了解的內涵照著去做,即是行持。因此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每一次對聽聞的義理,應隨分隨力去實踐。
就像《聽聞集》的:「如果有人聽聞廣博,卻不能完善的守護戒律,那他在戒行上應該要受訶責,他的聽聞也因此而不能臻於圓滿。如果有人縱使聽聞微少有限,卻能善為守護戒律,那應該由於戒律清淨的緣故,而受到讚揚,而他的聽聞是圓滿的。如果有人聽聞寡少又不能完善守持戒律不好好持,那他將因為雙重不足的緣故受到訶責,因為這樣的人聽聞及戒行都不圓滿。如果有人聽聞廣博,並完善守護戒律,他的聽聞及戒行都值得讚歎,他的行持是圓滿的。」
《聽聞集》又說:「雖然聽聞了善知識所說的最完整教誡,也知道如實修行的種種好處,卻行為放逸致使心性粗暴,那他的聽聞與了知就也沒有太大意義。如果歡喜聽聖者的宣說的法義,而且身語都如理的照著去做,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具有轉染成淨令同行善友歡喜的修行友伴,也才能夠防護諸根,得到聽聞真正的好處,到達彼岸。」

本週廣論原文—正聽軌理 (P19LL4-P20L1)
《勸發增上意樂》亦云:「謂我失修今何作,歿時凡愚起憂悔,未獲根底極苦惱,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如有處居觀戲場,談說其餘勇士德,自己失壞殷重修,此是愛著言說失。」又云:「甘蔗之皮全無實,所喜之味處於內,若人嚼皮故非能,獲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白話譯文
《勸發增上意樂經》也說:「愚癡的人到臨終時才後悔沒有好好的修行,沒有得到增上的基礎而產生極度苦惱恐懼,這都是因為平日貪愛空談,不好好實修的過失。」《勸發增上意樂經》又說:「就像在看戲的戲場裡,談論戲中勇士的功勞等等口沫橫飛,自己平白浪費了殷重修行的機會,這就是貪愛空談的過失。」《勸發增上意樂經》又提到:「甘蔗皮完全沒有果實的甜味,人們喜歡的甜味是在甘蔗的裡面,如果只嚼甘蔗皮是沒辦法嚐到甘蔗的美味的。言詞也像甘蔗皮一樣,唯有進入言詞的內涵意義,才能真正嚐到法的妙味,所以我們應遠離言說的貪著,不放逸、認真思惟法義內涵。」
本週廣論原文—正聽軌理 (P20L2-L3)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白話譯文
(五)把說法師當成佛來想,時時憶念佛就是說法師,我們要對說法師發起同等恭敬承事的心。
(六)對聖教正法起久住世間之想法。思惟如何藉著聽聞佛法的功德,使得聖教正法長久住世。
本週廣論原文—正聽軌理 (P20L4-LL4)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故須正為决擇自身而聽聞之。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白話譯文
另外,不管講法或聽法,若不真正受用於自己身心上面,將所講、與所聽的法與自己身心實際行持分開,這樣不管講說什麼法,都沒有用處。所以正確的作法是一定要將聽聞到的佛法在自己身心上去作抉擇。
譬如我們想知道臉上有沒有汙垢,拿鏡子來照,即可去除汙垢;若自己行為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因為聽聞正法,就會由法鏡中顯現出來自己的錯誤,而心中生起慚愧說:『怎麼我的身心差到這種程度啊!』,然後才能改過遷善,積功累德,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佛法上努力修學。如《本生論》中,蘇達薩子請月王子菩薩講法時,說:「我卑鄙惡劣的行為,被法鏡一照就照出來了。我的心中生起強烈的痛苦懊悔,下定決心今後定當一心一意趣入正法。」月王子菩薩了解他心中的意樂,知道他已具備聞法法器之條件,所以為他說法。總之,我們應該要這樣發心:我為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為了要成佛,現在就應修習成佛的因。為修此因,須先知道正確的方法,要想掌握正確的方法,必須先聽聞,並思惟聞法殊勝的利益,然後策發勇悍精進的心,進而斷三過、具六想,好好的聽聞正法。
分享討論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