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 親近善士(一)
- Admin
- 2024年6月24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每週一句
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
回家作業
師父說不是沒有老師啊,你懂不懂依師的道理,你能不能去依他,這個是個學問。師父是如何依師的?(手抄第2冊P188-P189)
聽聞前行 【依止法是圓滿佛道的起始點】(廣海明月 第458講 05:33 – 07:14)
那麼初心和究竟,誰更困難呢?佛果和初心來說,居然是初心更困難!修行難不難呢?真正說起來修行那當然是有點難,因為天天要調伏煩惱、要向內調伏,有一些東西要逆著自己,所以是很困難的。但是說:真正說起來修行是不難的,最難的是什麼呢?是正確的引導,就是正知見最難得!這個都很顛覆我們原來對修行的總體看法,正知見最難得!那麼正知見——這個最難的正知見,要從哪裡得到呢?一定要從善知識得到。這樣推過來會不會可以推成得到一個善知識攝受是最難的?那麼你如何才能夠得到一個善知識的攝受?就是要看你自己的條件。所以這樣推起來,就和整個道次第它的那個次第是吻合的,就是一樣的。 師父在一小段裡闡述了這個觀點,也就是這個正知見,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的話,會得到正知見嗎?不會!如果得不到正知見的話,怎麼可能所有的東西都能修學呢?那所有的東西都能修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正遍知的因都能學,對不對?都能夠積聚。要想積聚成佛的因的話,那一定要發心。初發心和究竟的成佛,哪個更困難呢?又回到那個,就初心是難的!因為初心要靠正知見;正知見要靠善知識;善知識非常非常地難遇──這涉及到一個修行者如何能遇到一個清淨圓滿的善知識──那如果再具足信心,這條路就贏在起始點,就是那個初心你差不多就可以擁有了。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P23LL3-P24L6)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今初 《攝决定心藏》云:「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密多,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况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白話譯文
第四、如何以正式的教授引導學人的次第,分二:一.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的軌理;二. 依止善知識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第一科分二:一. 為了樹立確切的見解而稍微廣泛地宣說 ;二. 概略地說明修持的軌理。
《攝決定心藏》說:「真正有善根想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要親近善知識。」鐸巴所作《博朵瓦》語錄也說:「總攝佛陀所有教授中最重要的精髓,就是不離開善知識」。因為能夠讓我們學的人在當中集聚一點點功德;乃至於淨除一點點罪障,這一切善樂的身心根本都是來自於善知識。所以在本論的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依師的軌則道理是最為重要的。菩薩藏經說:「總之要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從最圓滿的大乘波羅蜜多(六度),地,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乃至一切佛法,都要靠善知識。一切佛法從這個地方出生、增長,一切時處都是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能成佛的主因。」博朵瓦也說:「修解脫道的人沒有比依師更重要的。從眼前世間的事來看,我們看別人做就會做嗎?沒有人教還是不行的。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惡趣流轉,現在想要去一個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佛地),怎麼可能沒有善知識而做得到?」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4L7-P25L1)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識之相,二、能依學者之相,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依止勝利,五、未依過患,六、攝彼等義。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1.調伏2.靜3.近靜,4.德增5.具勤6.教富饒,7.善達實性8.具巧說,9.悲體10.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白話譯文
因此依止善知識的軌理分為六科:一.所依止的善知識的條件,二.依師的弟子的條件;三.弟子如何依止善知識的軌理;四.依止的利益;五.不依止的過患;六.總攝上述的義理 整個聖教的所有經和論的解釋中,由於眾生根性不同,佛說了種種法引導不同的眾生(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但是本論所說的善知識,是指能夠依照三士道的次第,漸漸地引導弟子漸次進入大乘佛道的善知識。如《經莊嚴論》中所說:「善知識必須具備下面十個條件:1.調伏、2.靜、3.近靜、4.德增、5.具勤、6.教富饒、7.善達實性、8.具巧說、9.悲體、10.離厭。」具足這十種德相,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依止的善知識。這十個條件中,調伏居首。在沒有調伏自己的煩惱之前,就能調伏別人,是不可能的。作為別人的善知識要調伏他人之前,必須先調伏自己的身心煩惱。那麼要如何調伏自己的煩惱呢?假如隨著自己的習性,碰到什麼就少少的修行一下,在自己身心相續中只證得不實在一點功夫,這是完全沒有辦法利益自己與饒益眾生的。所以必須把握佛法總體,次第絲毫不亂,調伏自我相續的方法,綱領起來即是依戒、定、慧三學,所以本論中所說的自我調伏的方法,就是指戒、定、慧三學。

分享討論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