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句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回家作業
師父開示「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時,告訴我們宗大師在這裡插入這段話的用心是什麼?(手抄第2冊P214)
聽聞前行 【依師指導,歷事練心】(廣海明月 第497講 09:28 – 11:29)
在這裡邊師父舉了一個敲法器的兩個人的故事,這可以有個畫面的感覺。你可以想像:啊!有兩個小沙彌在剛剛開始學習敲法器,有一個敲的是對的、有一個是不對的,然後那個對的就對那個不對的說:「你敲得不對,我的對!」但是不服氣的就去找他們的師父。然後師父說:「哎呀!你那個敲對的也不對,其實你也不對!」 那麼這個例子到底在說什麼?師父說:「你也不對」,又說:「並不是說你不對。」這猜測一下,有一個小沙彌應該是敲對了,音都是對的、節拍也是對的,但是師父為什麼說他是不對的呢?這裡邊就涉及到在事相上做對了的時候,那麼內心的行相是否是隨順於善法的、是背離惡法的,這件事要對。所以一定要涉及到內心上對善、惡的取捨要對! 那麼對的話,就是要淨化自己的情執,不要凡事把自己看高、把別人看低,要虛下心來,用一個恭敬心去對待別人。所以在這裡邊,師父也告訴我們說:即使是自己事相上做對的事情,但是在修行上你未必是做對了。所以即便是做對了,也要懷著謙卑的心,小心地檢查:欸,在這裡邊有沒有什麼雜質?因為雜質就會出生苦果,尤其是為名聞利養所做的這些善行。 一旦要把這些雜質去掉,這個精確度,其實沒有善知識我們是很難精確的。所以可以說:從現在開始直至盡未來際的成佛之路,沒有一步路是可以遠離善知識自己能夠完成的。還好我們今生都有善知識攝受,所以要好好地感恩自己的善知識! 你們認為呢?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5L2-P25LL5)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𢤱悷馬,根如悷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白話譯文
所謂調伏,就是指戒學。《別解脫經》說:「心像野馬一樣經常奔馳不定,一直努力也終究難以制伏,要用百根鋒利鐵釘的口銜才能令他就範,而這個馬銜就是戒。」又像《分辨教經》說:「這是調伏桀驁不馴的所化機的口銜。」像馴馬師必須以精良的口銜調伏烈馬;同樣地,當諸根如同烈馬,隨著顛倒境界牽引,趣向不應做的行為時,必須予以制伏,並努力學習導向應行方向的戒律而降伏心馬。所謂寂靜,是指依止正念正知,趣向妙行,阻斷惡行,令心生起內在寧靜安住的定學。所謂近寂靜,就是在定的狀態,內心能夠觀察抉擇到真實的義理,生起慧學。僅具備如此三學調伏自心的內證功德,仍有所不足,還要具足教正法的功德。所以所謂飽學經論的教富饒,就是對經、律、論三藏典籍等方面具足多聞。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說:「作為大乘善知識,必須具備一個條件,當他在宣說義理的時候,能啟發聽者對無量佛語的理解。當學者照著他的教導去行持的時候,清楚知道聖教的最後階段能有什麼利益;當前能產生何種效果。」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5LL4-P26L2)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如是雖能具足教證,若較學者或劣、或等,猶非圓足,故須一種德增上者。《親友集》中作如是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如樸窮瓦云:「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於彼。」又如塔乙云:「我於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白話譯文
通達實性(修所成慧),是殊勝的慧學,是指通達法無我性之空性或直接現證真實相(大地菩薩)。若達不到如此條件,那麼經由教理通達二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也可以。雖然具有教理和實證的功德,但是如果德行比弟子低劣,或者只是相等,還不足為善知識,所以還須德行比弟子好。 《親友集》中這麼說:「人們依止比自己低劣的人將退失功德;依止與自己不分上下的人,則會停滯不前;依止遠超勝於自身的人,則能獲得最優越勝妙的功德,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應當依止比自己更超勝的師長。如果所依止的師長具足具足戒、定、慧的功德,並在智慧各方面都遠遠超勝於自己,依止這樣的師長,是最為殊勝的。」如同樸窮瓦所說:「當聽到諸位勝妙士夫們的事蹟時,一心仰望他們,生起崇高的恭敬心」又如塔乙說:「我是以熱振寺的諸位先哲作為欽仰的目標。」如上所述,所以須依止使我們向上仰望,德行超過我們的善知識。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6L2-P26LL6)
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餘者是攝他德。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白話譯文
以上六種,是自身應該具足的功德,其餘的是攝受接引他人時需具備的功德。如典籍中所說:「諸佛世尊並不是以水來洗除眾生的罪惡,不是靠雙手拔除眾生的苦難,也不是(像把物品從左手轉到右手般)將自己內證得的功德,直接轉移到眾生的身上。而是透過開示佛法真實的內涵,讓眾生照著去做而得到解脫。」所以善知識除了為眾生開示正法而作攝受以外,沒有用水洗罪、以手除苦這種事情。 攝受眾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說法,是指知道如何有次第,善巧的引導,將佛法內涵義理巧妙的送入修學者的心中。 第二是具悲愍心。就是說法的動機是清淨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或為得到別人的恭敬而說,完全是由於慈悲眾生而說法,正如同博朵瓦跟慬哦瓦說:「黎摩子,不管宣講了多少法義,我從不曾為了自利接受甚至是一個善哉的稱讚,而是因為悲愍眾生都在苦惱中,希望能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而說法。」
分享討論時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