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09.07 親近善士(七)

  • Admin
  • 2024年9月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4年9月26日


  每週一句

  • 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回家作業

  • 「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師父舉了小孩吃藥的喻,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手抄第3冊P62L9-P65L1)


 


  聽聞前行(一) 從凡夫走到圓滿成佛南普陀版手抄1A 12:16 – 13:26)

那麼,所謂《廣論》的「論」,最後一個,平常我們就說,詳細地來討論,詳細地來討論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題目上面,我們可以曉得說,我們現在學這個東西,就是怎麼樣從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圓滿成佛的這條路。而這條路的過程當中,不管就它內容的正確與否來說,就它應該完成的數量來說,以及走上去的次第來說,它都有一個完整詳細的說明,詳細的說明。我們從這個上面,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你照著一步一步實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高圓滿的境界,最高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本論的我們要學的。

  聽聞前行(二) 師父在你我的心中放了一個鴻鵠之志廣海明月 第5講 11:25 – 14:01)

注意喔!師父在此處指出了,我們是可以有那樣一條路的可能性的。他就是來到這個世界,告訴你我:我們雖是凡夫,但是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我們是可以一步一步照著次第來,可以走上無上菩提之路。這是一個很大的喜訊吧!所以在我們給自己規定的這種進步空間和小小的視野裡邊,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引,我們用怎樣的目力也無法看到無上菩提恢宏的方向。我們怎麼可能在心續裡有這樣一個志向,說我可以成就無上菩提呢?可是藉借著師父,注意喔!就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名字上,師父就在你我的心中放下了一個鴻鵠之志 - 我們要求取無上菩提!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信心:凡夫從腳下的第一步下腳處開始,我們一步一步地走,是可以走上徹底地離苦得樂的那一天、那美好的高度。 為什麼呢?因為師父牽著我們走,因為師父走在我們旁邊,因為他舉著燈陪著我們走,只要不放開手,就可以一直一直走,走到那個地方。 所以,雖然在討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論」字,是不是在討論我們的生命明天會怎樣?你希望你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樣子?我希望我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樣子?師父希望我們大家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樣子?如果沒有善知識來開啟我們的慧力,怎麼敢去期望完全沒有痛苦的生存?生存怎麼可能離開痛苦?離開痛苦豈會有幸福的感覺呢?所以藉借著善知識的指引,我們可以遙望一下──也許有一天,你我因為跟隨善知識步步前進,不停地精進的原因,會走到完全沒有痛苦的、大徹大悟的那個境界。所以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吧!好好地歡喜一下喔!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1LL5-P32L2)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為極要。

白話譯文

第二、對善知識有信心是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根本。《寶炬陀羅尼》說:「信心是一切修行功德的前導,就像母親養育孩子一樣,信心能夠孕育、守護及增長一切功德。

信心能淨除一切疑慮,讓我們跳脫出生死輪迴,因此,透過對師長修信心可以到達真正的妙樂之地。信心能降伏煩惱令心清淨,讓我們遠離驕慢,是恭敬心的根本。信心就像是帶我們走進最殊勝法財寶藏的腳,也像是攝持善法根源的手一般,只有靠著對善知識的信心才能獲得這一切善法。《十法經》也說:「佛是從何生來的?信心就是趣往佛地的最殊勝的車乘。所以具有智慧的人,應該隨依著信心而修習。那些沒有信心的人,是生不出任何善法的,就像被火燒焦的種子,豈能生出青色的苗芽來。」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信心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

敦巴尊者請問阿底峽尊者說:「在我們藏地有很多修行人,然而卻沒有獲得殊勝成就的人,這是什麼緣故呢?」阿底峽尊者回答說:「大乘功德能生多少,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師長,才能生起。現在你們這些藏人,都把自己的師長看成平庸的凡夫,這樣怎麼能生出功德呢?」 有一次,有人對著阿底峽尊者大聲說:「阿底峽,請教我!」阿底峽尊者回答說:「哈哈!我的耳朵很好呀,用不著那麼大聲。所謂教授,最重要的就是修信心,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更要對自己的師長有淨信心。」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本週廣論原文—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2L2-L7)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云:「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毘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於尊重所,特應棄捨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白話譯文

信心也有很多種,譬如信三寶、信業果、信四諦。然而這裡說的是對師長的信心。其次,一個弟子對於自己的師長,應該如何看待?如密教經典《金剛手灌頂續》說: 「金剛手菩薩 (大勢至菩薩),弟子對自己依止的善知識,應該怎麼看待?應該把善知識當作佛一樣來看就對了。若是弟子對上師具有如此的信心,他的善根會不斷的增長,這樣將很快速的成佛,利益一切有情。」 許多顯教的大乘經典也說應該視師如佛,小乘的《毘奈耶經》中也是這樣說。這當中的道理是說,假定能視師如佛,就絕對不會對佛生起尋求過失的心,而是生起思惟功德的心。對於自己的師長,特別應棄捨一切尋求過失的心,而應修習觀察師長功德的心。


  本週廣論原文—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2L7-LL4)

此復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眾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於自當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

再者,應如《金剛手灌頂續》所說的來行持:「應該執取師長的功德,而不執著他的過失。前者可以讓自己獲得成就;後者則一定修不成。」這也就是說,即使師長的功德再多、再大,如果做弟子的只從師長少數的過失處觀察,那麼必定障礙自己的成就;反之,就算師長有很多過失,若能不觀師長的過,而從他的功德面來修信心,結果自己可獲得成就的因。所以凡是自己的師長,不論他的過失大也好、小也好,應該思惟尋求師長過失的種種損害,努力斷除這種觀過的惡習。


  本週廣論原文—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2LL4-P33L3)

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復應於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為信心障難。譬如自於所不樂品,雖見具有眾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於自雖見眾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復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為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假設由於身心放逸和煩惱熾盛等的力量很強,一不小心又生起了尋找師長過失的心,這時應該努力懺悔,將它懺除乾淨,並起防護心,讓它不再生起。若能這樣去做,觀過的力量便會漸漸減輕。此外,要經常思惟師長具有的功德,如持戒清淨,或廣聞博學,或具淨信心等德相,讓自己的心只執取師長的功德。如果能經常這樣修習,就算偶爾看到他的一點小過失,也會因為心中一直執取於他的功德,而不會障礙對師長的信心。譬如,一般來說,對於自己所不喜歡的人,儘管看見他有眾多的優點,可是由於觀過的心力很強,就會遮蔽了見功德的心。相較之下,雖然知道自己有種種的過失,但由於見自己功德的心比較猛利,因此只要看到自己一點點的功德,也會自以為了不起,而遮蔽看見自身過失之心。 其次,又如阿底峽尊者所持的是究竟中觀見解,他的老師金洲大師持的是唯識宗裡的實相派見解,從見解門派中雖然中觀見高於唯識見,但因阿底峽尊者對整個大乘道的總體次第和菩提心教授,卻是跟金洲大師學的,所以他始終奉金洲大師為眾多師長當中最尊貴殊勝的一位,這是執取師長功德一個很好的例子。


 

  分享討論時間

如得法師開示:〈學習佛法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真如老師開示:〈重複!重複!重複!

©2025 北23秋991班幸福列車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