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以空白搜尋找到 76 個結果

  • 2025.03.15 修習軌理(五)

    每週一句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回家作業 為什麼正知而行,就能「不為罪染」、「不墮諸惡趣」?(手抄第4冊P45L4 - P47L4)   聽聞前行 【 改變自心,嚐到修習佛法的甜頭 】 ( 廣海明月 第151講 00:00 – 02:21) 如果有時間來反省的話,好像湖水,靜靜的時候才能夠映出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我們內心也是。 寧靜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生命中更深一層的問題。 所以步調不能太快、太雜亂、太匆促,因為這樣,我們就無法關注內心、無法看那些念頭。在二六時中的工作中、學習中,在家庭中、大大小小的這些事物之中,請大家要 稍微放緩一下腳步 。放緩腳步做什麼呢? 凝視一下自己的心 。要記得三界中最恐怖的就是內心了!因為最痛苦的根本存在於內心, 所有的痛苦的來源,是我們並未調伏的心 。 佛菩薩來到世間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理,我們在內心中能夠樹立這樣的見解, 反覆地去練習的話,自然會嚐到修習佛法的甜頭 。你會發現:實際上 改變內心比改變外境容易多了 ,因為他人的心是很難把握的。我們如果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心,每天看一看、每天看一看! 大事看一看、小事看一看、凡事都看一看 !我們就會 越來越熟悉自己的心 ,會熟悉自己對境的那個套路,你會知道這個事情來了我會怎麼想,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把它那個方向變成是向內調伏,馴服我這顆未馴服的心;讓良善能夠生起來、寬恕能夠生起來;對他人慈悲,對父母親啊、師長、三寶,甚至一個陌生人、一個他有情,我們都應該恭恭敬敬地對待。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很多雜亂的、痛苦的這些因。所以 每天起來的時候 ,如果 提一下這樣的正念 ,這樣一天的生活之中我們就會少造很多惡業,因為我們會有一個正知力在關照自己的三業。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正知而行 (P47LL3-P48L1) 正知而行者有二, 一、 何為所行事 , 二、 於彼行正知 。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其中初五之 1.身事業者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2.眼事業者 ,一若略睹,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3.一切支節業者 ,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4.衣缽業者 ,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5.乞食業者 ,謂飲食等。 白話譯文 第二種資糧,是正知而行,可分成兩部分: 一、何為正知所行之事: 指隨時覺察正在做的事,而且正確地知道什麼是該做的及不該做的。 二、在其中行持的正知: 指對於所該做的事情,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 一、何為正知所行之事 有五種行動業與五種受用業。 五種行動業: 1.身業 :是指往返於其他城鎮與寺院等。 2.眼業 :有①事先未存心想看,不經意地稍稍瞥見種種外境,與②事先作意而詳細瞻視觀看。 3.一切肢節之業 :指各肢節的伸展與踡屈。 4.衣缽業 :指使用與持有三法衣及缽。 5.乞食業 :指飲食等。   本週廣論原文—正知而行  (P48L1-L7) 寺內五種受用業 中, 1.身事業者 ,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2.語事業者 ,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3.意事業者 ,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4.晝5.夜二業者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白話譯文 五受用業 :指在寺院內的言行舉止,包括: 1.身業 :分行、住、坐三方面。 行 :包括去經行處、法友處、或為法而行等威儀。 住 :與法友、親教師、軌範師,上師或相等於上師的善知識共住或面對時的行儀。 坐 :指在床等座位上結跏趺座。 2.語業 :指請受未曾學習過的十二分教並徹底精通,或讀誦已經受學的經論,或為他人開示,或者為了引發精進而同他人討論時的言語。 3.意業 :是在中夜入眠,或者前往幽靜之處思惟所聽聞的法義,或者以九住心修習三摩地 (定) ,或是勤修毘缽舍那,在以上狀況靜默不語。或在熱季疲倦時,消除非正常時段的睏倦睡意。 4.白晝業、5.夜晚業 :是以白晝與初夜、後夜不眠來說明,這也說明了身語二種業。而提到「睡眠」,則只說明夜間之業以及意業。 九心 :九住心。初修業者獲得奢摩他前必修的九種心:內住、續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平等住。 十二分教 :又名十二部經,含攝一切佛經的一種分類:契經、應誦、授記、諷誦、自說、因緣、本事、本生、譬喻、方廣、希法、論議。   本週廣論原文—正知而行  (P48L8-L10)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二、於彼行正知 。對這十件事正知而行,當發起行動業或受用業時,從一開始就在那件事當中安住正念,不放逸而行。由安住正念及不放逸而行這二者攝持,對所行之事,應該以什麼及方式去作觀察,就依照這樣的行相及方式觀察而清楚了知。   本週廣論原文—正知而行  (P48L10-P49L2)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 1. 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2.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3.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正知而行可由四種行相去觀察。 1.事項 對於身事業等十種內容,應該以什麼行相、如何觀察,便對所做事,以那種行相,如是觀察。譬如對於往返之業,如律典所說的了知往返威儀之後,屆時 (在往返時) 就應觀察:「現在應該做這些與那些…」。 2.處所 對於所要去的地方,應該以什麼行相、如何觀察,就以那種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走時,應先了知不應去酒家等五種處所,以及前往此外其他處所的情形,然後便在那時候安住正知。 3.時段 在什麼時候,應該以什麼行相、如何觀察,在那個時候,就以正確的行相,如是觀察。譬如了知上午可以前往聚落,午後則不可,其後便應如此照做,並安住在正念正知中。 五處所 :即酒女、青樓女、賤民、王宮、屠戶等五處   本週廣論原文—正知而行  (P49L2-L6) 4.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當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4.行為 對於所有的行為,應該以什麼行相、如何觀察,便對這些行為,以這樣的行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出家眾在進入他人家中時,應當善巧防護自己的心念、行儀」等,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應當憶念這些所有行走的學處。 (總結) 總之,應當憶念晝夜所有的威儀,了知其中應作與不應作,在進止之際,都想到:「現在正應進行此事或遮止此事。」一切都應在正知而行的軌理中,安住在正知。 (利益) 瑜伽師地論等有提到,如能這樣正知而行,今生不會被罪墮所染污,死後也不會墮入惡道;對還沒有證道、功德尚未圓滿的修行人來說,秉持正知而行,就是獲得正因証道功德的正因資糧。   分享討論時間 真如老師開示: 正念就是手中的光亮(廣海明月第146講 01:53~04:22)

  • 2025.01.11 歡喜廣供+旺年會

    我們的2024幸福足跡

  • 2025.03.08 修習軌理(四)

    每週一句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回家作業 宗大師要我們時時密護根門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種種的境,該如何?(手抄第4冊P15LL3 - P17LL5)   聽聞前行 【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 ( 南普陀手抄第1冊P252LL5-P253LL5) 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 就像跑馬一樣,先告訴你怎麼跑,告訴你了,照著去跑。以我們現在來說開汽車一樣,拿了個地圖告訴你怎麼開,然後呢?你去開。 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訴你向這邊跑的,剛講的時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時候另外一個方向,那是開玩笑。像我們開汽車,現在說你要到哪裡去啊,看那個地圖,看完了半天真正開車的話,反方向走,那你這個地圖看它幹什麼啊?那不是顛倒嗎?經、論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同樣的道理,譬如眼前我們來說,跑到寺院裡面說,既然你想來修行的話,跑到寺院裡面,哦,這個法師、師父告訴你怎麼做,你歪起了頭:「我要這樣做!」那你不必跑到廟裡來,這個很明白,同樣的這個道理在。你可以說明,這個什麼,那麼然後呢解釋清楚,這個是應該的。這概念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地認識、了解。 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 哪裡說,聽的時候聽這個,然後呢思惟的時候思這個,這個聞、思本來就是講教,然後修行的時候修別的?不可以!就像那個跑馬一樣,就像那個開車一樣。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6LL6-LL2)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白話譯文 正修完下了座,到要修下一座之前,一般而言,有禮拜、繞佛及讀誦經論等很多可行之事,但這裡最主要是指於座上努力勤修後,起座未修的階段,如果不依憑正念正知,而放任所修的所緣行相在心中散失,則收效甚微。因此在兩座間也應當研閱該法門的經論,並且一再的憶念;從多方面積聚生起功德的順緣資糧,並從多方面淨除違緣障譺。而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我們所誓受的戒,所以應該盡己所知,勤奮守護所受的律儀。所以也有把 專注於所緣的行相淨修其心 、 守護戒律儀 、以及 積聚資糧 三者,稱為「三合」而作引導。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6LL1-P47L1)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 1. 密護根門, 2. 正知而行, 3. 飲食知量, 4.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白話譯文 另外,也應該學習四種資糧,這是容易生起奢摩他 (止) 道及毘缽舍那 (觀) 道的因,即 1. 密護根門, 2. 正知而行, 3. 飲食知量, 4. 不眠息而勤修瑜伽,以及睡眠時應如何做。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7L2-L4) 初中有五。 一、以何防護者 ,謂① 遍護正念 及② 於正念起常委行 。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二、何所防護者 ,謂六種根。 三、從何防護者 ,謂從可愛及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第一種資糧是 密護根門 ,由五方面來說明:一、用什麼防護?二、防護什麼?三、從何防護?四、如何防護?五、防護的體性為何? 一、用什麼防護? 要以正念來防護。以正念防護,又分為兩點:① 全面守護正念 :指一切時處要牢記防護根門的眾多法要,再再修習。② 持久、精進於正念 :指要恆常認真的修習正念。 二、防護什麼? 防護的就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 三、從何防護? 是指從六種悅意與不悅意的境界來防護。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境界後,對於順心的覺得可愛,不順心的覺得不愛,所以要從這六種境界去防護六根。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7L4-LL5) 四、如何防護 ,其中有二, ①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即②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白話譯文 四、如何防護 ? 分為二種:① 守護根 ,及② 以六根防護 ① 守護根 : 是指透過諸根及外境生起六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後,意識便會對於六種悅意境與不悅意境,貪著或瞋恨,應當非常努力的從中依靠對治法守護自心,令不生貪瞋。 ② 以六根防護 :是指對於如果觀看等等就會引生煩惱的那種境界,從一開始便應制諸根而不放縱。 這兩者的差別:守護諸根是在六根散入外境,生起貪瞋時,立即依靠對治法而遮止;以六根防護則是從一開始就不讓六根散入外境。對於對治力微弱的初修行者而言 ,以六根防護較為重要。(四家合註)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P47LL-LL4) 五、防護為何者 ,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白話譯文 五、防護什麼 ? 是指諸根對境時,守護自心遠離染汙,令心處於善或無記 (不是善也不是惡) 的狀態,此處住於無覆無記的時段,並非指內心執持善所緣時,而是在行動舉止等其他時候;使心安住在無記性當中,指的是無覆無記性。所謂無覆無記,如行、住、坐、臥威儀動作本身,是沒有善惡分別的,亦即在行、住、坐、臥時沒有把心安住在善法和惡法上,所以是無覆無記的。 (若是心有染汙就是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  指不與煩惱相應,沒有被煩惱覆蔽的無記;反之,被煩惱覆蔽的無記,即是有覆無記。   分享討論時間 真如老師開示:【 目的是教正法決定的 】(廣海明月第514講 02:30-04:40)

  • 2025.02.08 修習軌理(二)

    每週一句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供養支—有上供)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供養支—有上供)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供養支—無上供)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悔罪支)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隨喜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請轉法輪支)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請住世支) 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迴向支)   回家作業 工作或生活,六加行用得上嗎? 可以怎麼用? 師父在開示悔罪支時,提及「證人入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該如何理解?我能認同嗎?(手抄第3冊P232-P233)   聽聞前行 【 新年快樂 吉祥如意 】 2016年 真如老師的新春祝福 ( 影片 )   祖譜&家訓 —〈皈敬頌〉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3L3-LL5)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燃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白話譯文 七支供養的第二支: 供養支 ,分為「有上供養」與「無上供養」兩種。關於「有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兩個偈頌:1. 「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2.「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偈頌中「 最勝妙華 」,是指人間、天上等處,的眾多珍貴稀有的散花。「 鬘 」是指將各種上妙花朵層層串起成的花環。包含所有真花及製作的花。「 伎樂 」是指弦樂、管樂、打擊樂等。「 塗香 」是指芬芳的香泥。「 勝傘蓋 」是指眾多傘中最勝妙者。「 燈燭 」是指香油等氣味芬馥而光線明亮者,以及會放光的稀貴珍寶。「 燒香 」是指調和香及單一的薰香。「 最勝衣服 」是指所有衣物中最勝妙者。「 最勝香 」是指供水用的香水:以馥郁遍傳三千大千世界的香氣所薰成的香水等。「 末香 」是指香粉,可以拋撒、焚燒、積成香堆,或是用作繪製壇城的彩粉,層層疊積,形量高廣就如同須彌山。「 聚 」字可加在上述每一項供養物之後,有「眾多」及「莊飾」的意義,還有「各種各樣」的意思。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3LL4-LL2)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白話譯文 關於「無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一偈頌。「有上供」是世俗的供養,「無上供」是諸菩薩等眾多具大神力者所變現的上妙供物。偈頌中的最後兩句,在前面所有偈頌中,不具足這兩句意義的,都應該加上去,這是說明禮敬以及諸多供養的動機及其對境。(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3LL1-P44L2)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七支供養的第三支「 悔罪支者 」:就是「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一偈頌。提到我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貪、瞋、癡三毒熾盛的緣故,才會造下身語意三門惡業。這樣的本質就是「我所作」,其中包括了自己親自所作、指示他人去作,以及隨喜他人所作。統攝這一切而說為「諸惡業」。如果能憶念這些惡業的過患,以懊悔往昔、慎防將來之心而至誠懺悔的話,則能使先前已作的中斷其增長,未來將作的截斷其餘流。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4L3-L4)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七支供養的第四支「 隨喜支 」即「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一頌。偈頌的意思是憶念十方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及菩薩,對這五類補特伽羅所作善業的利益,修習宛如貧人獲得寶藏的歡喜。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4L5-L6)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七支供養的第五支「 勸請轉法輪支 」,就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這一偈頌。這個偈頌是說,在十方剎土中,只要有現證菩提,獲得無執著、無障礙佛智的聖者,在他剛剛證果的時間內,我願立刻化現成同等數量身,到佛面前,請求說法,為眾生轉妙法輪。此處是以智軍阿闍黎的「現證菩提」來解釋這一偈頌。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4L7-L8)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七支供養的第六支「 請住世支 」,即:「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的偈頌。對於十方佛土中示現將要般涅槃的諸佛,為了眾生究竟的利益以及現前的安樂。我都願立刻化現成無量身,到佛面前,祈請能在等同佛土的極微塵數的劫中,久住世間,不般涅槃。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4LL5-LL4)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七支供養的最後一支「 迴向支 」,即:「 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一頌。以上述六支的善行所表徵的一切善根,與一切有情共有,以強猛的欲求心迴向為圓滿菩提之因,令其永無窮盡。   本週廣論原文—七支行願  (P44LL4-P45L1)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聚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若能如此理解這些詞句的意涵,心不散逸於其他地方,如文所述緩緩修習的話,就能攝持無量福聚。七支供養中,禮敬、供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隨喜這五支,能積集修道的順緣資糧。懺悔支是淨除違緣罪障。隨喜支當中,對自己行善修習歡喜的部份,也會增長自身的善業。迴向是使積聚、淨除、增長的諸多善法,縱然微少也能增長成極為繁多,並使短期內已經感果將要罄盡的善業,也能永無窮盡。歸結起來,總攝為積集、淨除、增長無盡三者。   本週廣論原文—三事求加  (P45L2-P45L4)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加行六法的最後一項是「 三事求加 」。其次明晰顯現所緣而供曼陀羅 (諸佛的壇城) ,應以猛利欲求心,多番祈禱:「祈願加持, 1.從不恭敬善知識起,直至執著二種我相之間,一切顛倒之心速疾滅除。2.從恭敬善知識起,直至通達無我真實性之間,所有無顛倒心都順易生起。以及3.一切障礙悉數息滅。」   分享討論時間   寫下新年新希望

  • 2025.02.15 修習軌理(三)

    每週一句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回家作業 正修加起來才兩個小時不到,抵擋得了正修之外的22個小時嗎?(手抄第4冊P06L8 - P07L5)   聽聞前行 【 修行全靠善知識 】 ( 廣海明月 第446講 08:58 – 11:23) 那修行的全部,在45頁〈修習軌理〉祈求的部分,大家可以看一看。「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 」,當我們供養的時候,我們應該祈求什麼呢?「 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 」,祈禱什麼?「 維願加持 」,就是善知識要加持 - 「 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有沒有看到?全部的里程,就從親近善知識一開始,到空性、到佛果,全部都要靠善知識! 大家有沒有發現阿難尊者在座上修的時候, 禪思的主題是親近善知識 ?他是佛陀的侍者,是跟隨佛很親近的弟子,這麼親近的弟子座上修的時候,還要想親近善知識嗎?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問? 跟在佛旁邊一直學習的話,還需要座上修親近善知識勝利嗎 ? 那再對比一下我們自己呢?有多少個時刻我們會認為:實際上親近善知識的勝利或者親近善知識這個主題是要在座上修去思惟的? 不是聽一聽,然後學習一下就放著 ,實際上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專門的主題,對這個主題進行 深入地、反覆地思考 。思考了之後, 還要把自己的覺受去請問善知識 。這是阿難尊者示現給我們的,《阿含經》裡就是這樣記載的。 對比一下,如此親近佛的弟子他就是這樣修行的, 那我們自己對於親近善知識的這個主題的重視度到什麼程度呢 ?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正行 (P45L5-LL3)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今初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白話譯文 正修時如何修持分為二科:一、總體的修法軌理;二、此處的修法軌理 (一、總體的修法軌理) 所謂的「修」,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善所緣上。這是無始以來,自己被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而操控自己的那顆心,卻又不由自主地依隨煩惱等障礙的支配,從而引生一切罪過、惡業。修便是為了使這顆心今後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所欲趣向善所緣。雖然如此,若最初起修時,隨便選取所緣便作修持 (碰到什麼覺得相應的就修什麼) ,縱然想要如自己所想地依循某種次第,修持某些數量的善所緣,也無法如願做到,對於想要安住在應修行的善法上,反而會形成極大的障礙。若是一開始修行就養成任意所緣的惡習,那麼一生的善行都將帶有過失。所以在最初應當先確立所要修習的眾所緣境的數量與次第,接著數次策發強猛的誓願:「只依所確立的去做,絕對不修其他。」如前決定,應遠離 昏沉與掉舉,具備正知正念,無所增減地修習 (先前所確立的內容) 。   本週廣論原文—正行  (P45LL2-P46L2)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白話譯文 (二、此處的修法軌理) 此處的修法軌理包括:1. 修習利益與過患的方式 ;2. 憶念功德而修信的方式 ;3. 憶念恩德而修恭敬的方式來觀修 。 (1) 首先應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譬如能快速成佛等等,以及不依止的過患,如:會引起今生後世的痛苦等等。(2) 接著應當多番策發防護之心:「絕不容許冒出觀察師過之心。」盡已所知地思惟其戒、定、慧及多聞等功德,直到能夠對自己的師長生起清淨的信心之前,都要恆常勵力的修習。 (3) 其後應如前面所引述的經文,憶念師長對自己已經做的、現在做的、以及將來要做的所有恩德,直到自己對師長能夠真實生起至誠、恭敬的心為止。   本週廣論原文—完結  (P46L3-L7)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 座上正修的最後應當如何作 :應將所積聚的眾多善業,藉由《普賢行願》 (十大願王) 以及《七十願》等,以強猛的欲求心迴向至階段性與究竟的眾多希願處。修持的時段,一般正修,應該在黎明、上午、下午和初夜 等四個時段 (四座) 修習。 (在印度,將一天的時間,分為晝夜六時。白天三時,是晨起、午前、午後;夜間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每一時是四個鐘頭。) 如果是初學者,剛開始起修時,修的時間不宜太長,如果時間過長,心很容易陷入昏沉掉舉;一旦養成習慣,極難改正,應當時間短而次數多。 (「掉」是跟貪相應的心攀緣相,想東想西的心向上揚,「沈」是等到修持時,心執持境界力量減弱,心就向下昏沈 。) 如同經論上所說的:「每當修習的心剩下少許時,便停止下來,那麼之後都會想要投入修持。否則,一看到座墊就會感到發嘔。」 等到稍微堅固後,再逐漸延長時限。所有狀況下都應該遠離太緊與太鬆的過失而修。由此能使障礙減少,也能消除過度疲倦與昏沉。   分享討論時間 如俊法師開示: 敬信佛語才是長久快樂之計—如何理解佛所說,不能證人入罪這句話?

  • 2024.11.23 親近善士(十二)

    每週一句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回家作業 研閱 〈廣海明月〉第16講   聽聞前行 【 依師能令聞思修完美合一 】 ( 廣海明月 第514講 07:29 – 09:33) 下面說:「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聽了這個,思惟的時候想這個,修的時候修行另一個東西,就是這三者不相關。那這是在做什麼?但是實際上我們就是聽一套,研討的時候研討一套,然後在做的時候再做一套,就好像三套。那麼是誰把這三套變成都是一套?聽的也就是思的,思的就是修的。誰能夠把這個非常頑固的三套馬車合成一套、完美地契合呢?就是我們生命裡那個大恩人──善知識啊! 師父他講道次第就是這個意思啊!每天、每天,每一節課、每一節課,告訴我們怎麼樣地結合心續。所以能避免跑馬跑歪了、跑反了的那個人,就是善知識!沒有善知識,就算我知道了不向反方向跑,一出發有可能就是反方向跑,自己還特別倔強,認為我這就是目的、我這就是朝正向跑。因為沒經驗嘛! 所以跟善知識學習的時候,他就有一種強烈的對比性,比如說對做這個事情的動機,乃至在開始加行的時候,所有的行為是否依然朝向「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樣的一個動機?還是我們突然把事情縮向現世的目標,就是此生怎麼樣得到名、得到利呀,怎麼樣快一點把事情完成啊!至於能不能造善業、是不是發菩提心,這都不重要了。這是不是反了?就是反了!但是我們一做事就會反,因為就只會這樣做事。 所以怎麼樣讓這匹馬真正能夠跑向目的地呢?不是你一放開之後牠自己跑,一定要什麼?要有一個牽馬的人──引導者。跟著他的方向才是去目的地,而不是去自己曾經的惡趣、去自己曾經的輪迴、輪迴、再度地輪迴。 大家認為呢?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8LL7-LL5) (第二、盡諸惡業、勝於供養諸多佛者)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白話譯文 其次,由於如理依止、承事善知識,能使本來要墮入惡趣受苦的諸多罪業,今生只是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點病痛或煩惱,甚至於夢中受一點惡劣的情況,就能夠把未來在惡趣受報的業消除乾淨。又有超越供養無量諸佛的眾多善根等極大利益。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8LL5-P38LL1) 《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白話譯文 《地藏經》說:「真正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原本須經過無量劫流轉惡趣的眾多惡業,能在這一世,只遭受種種疾病、飢餓、或身心損惱而得到消除。甚至只是受到善知識的呵責、或做惡夢,就能淨除這些惡業。雖然過去曾在無量諸佛前,種下種種善根,如布施、供養、受學學處等累積的眾善。但是,如果能以半日的時間,承事自己的善知識,這個善根功德就超過以上眾善的功德。所以親近、依止、承事善知識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又說:「諸佛的無量功德與神通,我們應該了解都是從親近善知識的功德而來的 (如理依止善知識) ,所以應當如同承事諸佛一般的去依止、親近、供養、承事善知識 。」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8LL1-P39L3) (第三、依止善士自然生出功德,故需依止者)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博朶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本生論》也說:「任何具足智慧的人都不應遠離善知識,當以調伏的態度依止善知識。若能親近善知識,他的功德之塵,即便不刻意去沾染,也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博多瓦曾說:「我們大多數有成為破皮襖的危險,如同拖曳著爛皮襖,只會沾附草屑,無法黏著金塊一般,無法薰習到善知識的功德。容或有些許過失,就沾染上身。所以若是草率地略略親近善知識,是不會有所成就的。」   分享討論時間 師父開示:南普陀版手抄第1冊P19LL2-P20L7 真如老師開示:【 目的是學佛,實際上是「學我 」 】( 廣海明月 第16講 06:53 – 09:05 )

  • 2025.01.04 親近善士(十四)

    每週一句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回家作業 佛法上的道理明明知道,但是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宗大師告訴我們要如何做?(手抄第3冊P197-P98)   聽聞前行 【 常敗將軍 】 ( 南普陀手抄 第16冊 P250 – P251) 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個常敗將軍!人家說「百戰百勝」,是啊,我是「百戰不退」!一直打下去。然後呢每打一次都敗,但是我敗完了以後就快樂。啊!我還在那兒打,這樣,我還在那兒打,是越打是越快樂,是越打越快樂!我曉得這樣打下去,總有一天被我打勝。 而且打的時候我也快樂,固然克服了這個敵人快樂,我挨打的時候也快樂,為什麼?我並沒有被軟暖習氣所困啊!我是跟煩惱鬥,嗯,我正在精進啊!因為精進所以挨打,欸,既然是挨打的話,我只要做對了,快樂,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能夠這樣的話,你自自然然而發現,並不困擾,並不困擾。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攝彼等義 (P40LL3-P41L2)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白話譯文 第六,分三個部份總結前面講述的五項義理 (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彼應如何依師之理、依止勝利、未依過患) 。 一、終極希願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利益: 如上所述,普遍傳頌的「上師瑜伽」的教授,也必須如前所述那般,理解僅一二次修習所緣境 ,達不到任何成效。如果發自內心要修習正法的話,就必須長久依止無錯謬引導修行之道的勝妙善知識。那時也應如伽喀巴大師說的:「依止上師的當下,就擔心會有捨離之處。」如果不明白依止法而依止,無法生出利益,反而導致虧損。正因為見到這些依止善知識的法類,比其他任何法類都更加重要,是終極希願 (成佛) 的根本,因此援引無垢的佛經及釋論,並用易於理解、能轉動心意,而且符合眾多勝士嘉言作為來彰顯依止善知識的重要,建立起粗略的次第,至於詳細的內容則應從其他典籍中閱知。   本週廣論原文—攝彼等義  (P41L2-L5)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   白話譯文 二、宣說如果未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 我們的煩惱非常粗重、不了解依止上師的軌理、知道了也不照做,卻又四處聽法,如此將 會生起無量依師的罪過,對此也難以生起懺悔過去所做,及防止未來再犯等心。所以應如上述。了解勝利與過患,並一再思惟 。發自內心懺悔往昔多生以來眾多未能尊循依止法的罪業,多方策發防護之心。   本週廣論原文—設彼等義  (P41L5-L7)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三、教誡必須致力於一切生中都得到善知識攝受的方便: 自身應該勤奮修習各種堪為法器的條件、再三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造集直至未獲菩提以前都得到如此善知識攝受的因 - 積集資糧並多番發願。如果能這麼做,不久就能像「大般若經」中的「常啼菩薩」於精進求法中執持罕見的堅決意志力,以及「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勇猛追隨善知識求法而永不疲厭一樣,最終獲得大成就。   分享討論時間 師父開示: 南普陀版手抄第3冊P187L2-LL1

©2025 北23秋991班幸福列車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