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白搜尋找到 76 個結果
- 2025.01.18 修習軌理(一)
每週一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回家作業 工作或生活,六加行用得上嗎?可以怎麼用? 聽聞前行 【 佛菩薩的誓言就是說到做到! 】 ( 廣海明月 第144講 04:57 – 06:10) 聽著師父的語氣,聽著師父字字句句對《廣論》的解釋,我們認真地做了前行之後是會感動的,是會碰觸到師父慈悲的心意——師父所傳遞的諸佛慈悲的心意!你感受到一點點那樣的慈悲的時候,生命的狀態就會變得柔軟、變得調柔,還有舒適。甚至你看不過去的事情,就因為聽聞了這樣的教法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心裡突然就柔軟下來了,看不過去的也看過去了,過不去的都過去了;或者沒有勇氣行善的,也突然獲得了勇氣。因為我們感受到了佛菩薩對我們千古慈悲的心意,感受到了這樣一位師長以這樣的願力和行持,以這樣堅忍的毅力在引導著我們。而且他說:「只要你不放棄,我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佛菩薩的願力喔!佛菩薩的誓言就是說到做到! 師父開示:【2019年憶師恩法會影片— 常敗將軍 】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 (P41LL6-LL1)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 1. 善灑掃所住處所, 2. 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如《聲聞地》中所說, 3. 「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皈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白話譯文 加行法有六個要項,這是金洲大師的行誼典範。 一、淨地設像 :應善加清掃住處,莊嚴佈置身語意像。 二、莊嚴供具 :以正直無欺的心取得清淨勝妙供品,莊嚴陳設以行供養。 三、入座皈依 :如《聲聞地》所說:「要去除心中的昏睡蓋時,必須起來走動經行,以淨治身心;此外,在去除心中的貪欲等蓋時,應於床座或小座凳等上,結跏趺座。如貪心熾盛等煩惱現前時,對治的方法是在床座或床前墊子上以盤腿打坐姿勢,收攝身心。」所以在舒適的座位上,應當挺直上身,結跏趺座或半跏趺坐亦可。以如此儀態端坐之後,必須使皈依發心與自心相續結合。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 (P41LL1-P42L3) 4.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 5. 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白話譯文 四、觀想資糧田 :觀想前面虛空皈依境清楚顯現,有廣行及深見各派傳承祖師,還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以及龍、天、護法等聖眾圍繞,這些都是我們的資糧田,可以對著它皈依、祈求和發願。 五、集資淨障和七支供養 :修行的時候,若身心不具足修道的二項助緣:積集資糧 (增進修道之順緣) 、淨治業障 (去除障道之逆緣 ) ,只靠努力修習,內心當中仍然很難與法相應、或如理如量的生起所緣行相的正因。所以我們必須修七支供養來調治身心,因為它已含攝了一切集資、淨障的宗要。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 (P42L4-L6)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七支供養的第一支— 禮敬支 ,分為總禮敬與分別禮敬。身語意三門總禮敬,即禮敬諸佛的偈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不是單緣想某一方世界和某一時間的佛,而是普緣安住於十方已經降世、未來要降世,及現在一:出世的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門恭敬頂禮,不是隨著他人作態。智軍阿闍黎在《釋論》中提到:「僅僅頂禮一尊佛,尚且有無量福德,何況是緣著這麼多尊佛而頂禮。」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 (P42L7-LL4)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以身、語、意三門,行分別禮敬當中,關於 身禮敬 ,即:「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的偈頌。心中緣想十方三世所含攝的一切諸佛就在我們面前,然後我們也化成無量微塵數的身體到每一尊佛前恭敬頂禮。這也是對於一切諸佛的普賢妙行生起極虔誠的淨信力,由此而發起禮敬。智軍阿闍黎解釋說:「如果以一身行禮的福德尚且廣大,何況是以這麼多身作禮,福德更是極其宏大。」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 (P42LL3-P43L2)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意禮敬 ,即:「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頌。每一粒微塵上,都有與一切微塵數相等的佛陀,各各安住在菩薩眷屬圍繞集會的中央,發起隨念諸佛功德的信解。 語禮敬 ,即:「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的偈頌。對於佛功德無窮盡的讚嘆,應如經中所說,每一個身體變化出無量的頭,每一個頭各變化出無量的舌,以悅耳曼妙音聲讚詠這些頌辭。這裡的「音聲」即是讚辭;「支分」是因的意思,在此指舌頭;「海」則是表示繁多之辭 (這裡和漢譯本稍有出入) 。 分享討論時間 師父開示: 南普陀版手抄第3冊P208L6-P209L6 邀請大家一同歡喜參與2025朝禮法會
- 2024.12.11 與曲全立導演有約—台灣超人
點選上方圖片並輸入密碼,可觀看課程錄影檔 提醒您:尊重曲導意願與影片中受訪者權益,請勿提供密碼給北23秋991班同學與護持義工以外人員,感恩您!
- 2024.12.07 親近善士(十三)
每週一句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回家作業 宗大師引涅槃經告訴我們惡友比醉象還令人佈畏,為什麼?(手抄第3冊P180L8-P181L3) 聽聞前行 【 人生的頭等大事—究竟離苦得樂 】 ( 廣海明月 第28講 00:00 – 02:08) 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一起學習、研討《廣論》。在開始之前,還是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看一看自己的呼吸是否很平穩?心是否是有些亂、有些慌張?我們在觀察我們內心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啊!好多念頭像流水一般向前趕去,像一個無法停歇的跑馬場。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到是什麼念頭在奔跑,它們跑向哪裡。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啊,有一些念頭可能應該停了,應該專注到《廣論》上。 為什麼要專注到《廣論》上呢?師父說了,人生的頭等大事就是要考慮:究竟什麼是離苦、什麼是得到快樂的那條最究竟的路?次第是什麼?因為生生世世都是在尋覓著如何離苦、如何得樂的這件事。如果在此時此刻、在研討《廣論》之前,我們能夠再一次地問問自己的心:什麼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究竟離苦得樂的那個果位就是佛果,那麼成熟它的因是什麼?成佛的因是什麼?這個因,我們怎麼才能夠得到、才能夠知道呢?當然要聽聞,要從聽聞得到。要聽聞的話,我們就必須知道怎麼樣聽聞──首先要了解聽聞的勝利,乃至如果不專注聽聞的話,會有什麼過患。 祖譜&家訓 —〈皈敬頌〉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不依過患 (P39L4-L7)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白話譯文 第五、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 第一項、今生來生衰損之過患: 如果已經祈請為善知識,卻不能好好地如法依止,今生將遭到眾多疾病鬼魅侵擾,來世將在無量時中承受無量惡趣的劇苦。《金剛手灌頂續》說:「金剛手菩薩請問道:『世尊!如果有人毀謗阿闍黎 (善知識) ,他將感得什麼樣的異熟果?』『金剛手!』佛陀喚道:『若細說異熟果報,恐怕連天、人與一切世間都會害怕。祕密主!雖然不全數宣說,但是我將約略宣說,大勇士金剛手!你要專注聽聞。我告訴你,各種無間地獄等受極大痛苦的地方,就是這些毀謗師長者的去處,而且他們受苦的時間是無邊大劫。所以在任何情況下,絕不可以毀謗自己的師長。』」 本週廣論原文—不依過患 (P39L7-P39LL3)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白話譯文 《五十頌》也說:「毀謗上師,是最大的愚癡,會遭受到極嚴重的疾病、瘴癘,並且會著魔、中毒,或者會遭受大火燒和毒蛇野獸、惡水、羅叉、盜賊、非人等的災害或侵擾,死了以後,會墮落大有情地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惱亂師長的心,假設因為愚癡而如是做了,死後一定會下地獄被油鍋所燒煮。還有各種如無間地獄等極為可怕的地獄,所有毀謗師長的人,佛陀說,他們都會住在那裡。」善巧成就者寂靜論師在所造《札那釋難論》當中,也引經說:「假設我們從善知識那裡,雖然只聽聞到一個偈頌,如果沒有把他當成師長般尊敬,果報將會是百世都生為狗類,即使之後轉為人道,也是最低賤的種姓。」 本週廣論原文—不依過患 (P39LL2-P40L2)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第二項、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如果我們不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還沒有生起的功德會生不起來,已經生起的,也會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中所說:「如果對自己所依止的上師起嫌惡憎恨心、堅固惡心、或恚惱心,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功德的。即使沒有惡心,然而不懂得視師如佛,同樣也無法生起功德。不要說對自己的師長,就是對大、小乘、或其他宗派的說法比丘不恭敬,或者沒有把他當作善知識、佛來看,這樣也還是得不到任何功德,甚或以前有的功德也會退失。不恭敬法及說法師,是造成佛法隱沒的主要原因。」 本週廣論原文—不依過患 (P40L2-L6)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第三項、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假若親近惡知識和惡友,也會讓我們的德行漸漸減損,一切惡業逐漸增長,而且生出一切不如意、不可愛的果報來,所以一切時處,我們都應當遠離惡知識和惡友。《念住經》說:「惡友是貪瞋癡一切惡法的根本,它就像毒樹一樣,只要沾到一點,就會讓人中毒喪命。」《涅槃經》說:「修行佛道的菩薩行者,害怕惡友甚於怕醉象。因為醉象頂多傷害我們的身體性命,而惡友能破壞我們一切善因、善念,使我們原來清淨的心也遭到污染而破壞了善根。」《涅槃經》又比較了醉象和惡友的差別,醉象只能毀壞我們的肉身,惡友卻兼害我們的法身慧命;醉象不能把我們丟入惡道,惡友卻一定能。《諦者品》也說:「如果我們的心被毒蛇般的惡友纏縛住,而我們卻捨棄了可以療治三毒的良藥─善知識,如此,即使我們能夠聽聞到正法,最終還是因為親近惡友而放逸的緣故,墮入三惡道。」 本週廣論原文—不依過患 (P40L6-LL4)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親友集》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親近對三寶沒有信心、生性慳吝、好說妄語和離間語的人,也不應該和惡人共住。雖然自己沒作惡事,但因親近惡友,也會遭人質疑跟他一般的作惡,惡名自然會增長。和不應該親近的惡友在一起,久而久之我們也會沾染到壞習性,就像把毒箭放在箭囊中,沒有毒的箭也會變成毒箭。」所謂惡知識,是指無論誰一旦親近了這種人,以前有的惡行不會減少,以前沒有的性罪或遮罪等惡業反而會造作增長。善知識敦巴說:「下等人和上等人共住的話,最好的情況是下等人會變成中等人;可是上等人若和下等人共住的話,不用花什麼力氣,很快就變成下等人了。」說明習善很難,學惡極易。 二罪,即 性罪 和 遮罪 。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盜、淫、妄,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會得到罪報;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是佛禁止不許飲,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制戒的罪。 分享討論時間 真如老師開示:【 我們的知見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 】(廣海明月第17講 01:34-02:34) 師父開示: 南普陀版手抄第160冊P234L2-P9 真如老師開示:【 當下一念,即有無明與正知兩個方向 】(廣海明月第17講 02:34-04:18)
- 2024.11.16 親近善士(十一)
每週一句 親近勝利者:1.近諸佛位 2.諸佛歡喜 3.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4.不墮惡趣 5.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6.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7.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8.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回家作業 師父說「善男子,善女人」的行相是什麼呢?(手抄第3冊P139-P140) 聽聞前行 【 改變自心,嚐到修習佛法的甜頭 】 ( 廣海明月 第151講 00:00 – 02:21) 如果有時間來反省的話,好像湖水,靜靜的時候才能夠映出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我們內心也是。寧靜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生命中更深一層的問題。所以步調不能太快、太雜亂、太匆促,因為這樣,我們就 無法關注內心、無法看那些念頭 。在二六時中的工作中、學習中,在家庭中、大大小小的這些事物之中,請大家要稍微放緩一下腳步。放緩腳步做什麼呢?凝視一下自己的心。要記得三界中最恐怖的就是內心了!因為 最痛苦的根本存在於內心,所有的痛苦的來源,是我們並未調伏的心 。 佛菩薩來到世間告訴我們這樣的真理,我們在內心中能夠樹立這樣的見解, 反覆地去練習 的話,自然會 嚐到修習佛法的甜頭 。你會發現: 實際上改變內心比改變外境容易多了 ,因為他人的心是很難把握的。我們如果靜下來看一看自己的心,每天看一看、每天看一看!大事看一看、小事看一看、凡事都看一看!我們就會越來越熟悉自己的心,會熟悉自己對境的那個套路,你會知道這個事情來了我會怎麼想,是怎麼發生的,然後把它那個方向變成是向內調伏,馴服我這顆未馴服的心; 讓良善能夠生起來、寬恕能夠生起來 ;對他人慈悲,對父母親啊、師長、三寶,甚至一個陌生人、一個他有情,我們都應該恭恭敬敬地對待。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很多雜亂的、痛苦的這些因。所以每天起來的時候,如果提一下這樣的正念,這樣一天的生活之中我們就會少造很多惡業, 因為我們會有一個正知力在關照自己的三業 。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7LL5-LL3) 第四親近勝利者。 1. 近諸佛位, 2. 諸佛歡喜。 3.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4. 不墮惡趣。 5. 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6.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7.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8. 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白話譯文 第四、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1. 能一步步趨近佛果位;2.令諸佛歡喜;3.永不缺離善知識;4. 不會墮入惡趣;5.是惡業以及煩惱都不能取勝;6.永遠不違犯菩薩所行。7.行菩薩道時,具足正念,所以功德資糧逐漸增長;一切階段性與究竟的利益都能實現;8.由於承事善知識的緣故,能獲得良善的意樂與加行,所做自利利他的資糧果報也能圓滿。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7LL3-P38L1)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白話譯文 如同《華嚴經》中所說:「善男子!得到善知識攝受的菩薩們,不會墮入惡趣。意善知識思念的菩薩們,就不會違越菩薩的學處。被善知識守護的菩薩們,擁有勝過一切世間的守護。承事供養善知識的菩薩們,無所遺忙地行持菩薩行。得到善知識周嚴攝持的菩薩們,眾多的惡業煩惱都難以取勝。」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8L1-L3)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說:「善男子!遵從善知識教誡的菩薩,諸佛世尊為之心喜;安住善知識的言教而不違背的菩薩,趨近一切遍智。不懷疑善知識言教的菩薩,就能親近眾多善知識。如果在起心動念上始終不棄捨善知識,則眼前、究竟的一切利義,都能成辦。」 本週廣論原文—依止勝利 (P38L3-L7)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不可思議秘密經》也提到: 「善男子、善女人們,應當極為虔敬地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如果能這樣做,便會因為聽聞善法,而生善念,由於善念,身口的加行也成為善行。 由聞法的因緣而造了善業。造了善業,自然轉趣善行,還能使善友愛樂歡喜。由於不造惡業,純做善業,所以能令自己、他人不起憂惱。更由於能夠隨順護持自己和他人,所以能夠圓滿無上菩提,還能利益趣向惡道的有情。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的菩薩行者,應該堅定的依止善知識,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分享討論時間 師父開示:【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
- 2024.10.05 親近善士(八)
每週一句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回家作業 為什麼師父說,供佛的果報不如供師長?(手抄第3冊P87L6-P89L4) 聽聞前行 【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 】 ( 廣海明月 第94講 00:00 – 03:05) 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某位法師一直要推展事業,有很多很多的計畫,很希望師父能夠批准他的計畫,但實際上師父是一個也沒有批准的。後來我就請問師父說:「為什麼他不能做那些事業?」師父就說:「哎呀!某人啊!非常容易好高騖遠,沒有注意到當下的緣起,而且一衝起來誰也攔不住,到時候他要吃很大的苦頭,他那個習性很難轉彎!一旦強轉,必定弄得人仰馬翻、頭破血流!」師父對他的指導,就是攔截他的計畫,給他踩煞車,外相上看起來就是這個也不讓做、那個也不讓做,只能老實看經典、學習。一直喜歡做很多事情的人,可能就會覺得憋悶。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調整自己,隨順善知識的言教,用這段時間用心補足過去在學習教典上的缺失,那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而且在自己最執著的事情上,也能夠修行觀父容顏、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很美好! 但談到棄自自在,談何容易啊!自己的習性,會一直把自己拉到自己特別執著的那個地方,所以這個時候要再把自己努力拉回來。在拉拔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對善知識非理作意,會認為善知識不信任自己、不重視自己,甚至會懷疑善知識覺得自己沒用,這樣的心思一旦出現,又沒有及時調整,就會跌入觀察過失、非理作意等等這樣的深淵。一旦沒有注意努力修信──修改自己內心中不信的那些觀點和感受,在善知識調整自己習性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反之,要朝著善知識指導自己的方向認真地改變自己,努力在很多緣起點上修信念恩,踏實地追隨善知識,調伏自己。幾年之後,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和他人,順善知識教和不順善知識教的這兩類,結果一定是天上地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十年看下來、十五年看下來、十八年看下來、二十年看下來,會越來越覺得師父的洞悉力是那麼準確、那麼慈悲!不敢忽視啊!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1LL5-P32L2)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思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白話譯文 對於曾領受過法恩的善知識,即使只從他那裡聽聞到短短四句的一個偈頌,也要心存感念。如果他有犯戒或其他過失等,也還是應該思惟他的功德,切莫看他的過失,同樣把他當成佛來看,毫無差別。《寶雲經》說:「若真正了解如法依止師長,可以使得我們的善業增長,無明、煩惱及惡業慢慢地減少,那麼不管這位親教師的知識廣博或寡少,有智慧見解或沒有智慧見解,清淨持戒或犯戒,都應該把他看成佛。如同對佛那樣的淨信、恭敬、愛樂,對於親教師也應該這樣;對於軌範師也都應該把他們當作佛一樣的恭敬承事。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成佛的菩提資糧,未圓滿的都能圓滿,煩惱未斷除的都能斷除。懂得這層道理,才能歡喜奉行,對於種種善法就會照著師長說的去做,對於不善法就不會去做。」 本週廣論原文— 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P32L2-L7) 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白話譯文 《猛利問經》也說:「長者!想要學佛求受聖教、以及修學讀誦的行者。無論是從那一位善知識那裡聽聞受持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或者是和集積菩薩正道資糧有關的內容,只要是跟法相應的,哪怕只是聽到最簡單的一個四句偈而已,都應該要如法的恭敬尊重這位善知識。而且恭敬的程度,應該是隨著他以多少語句文字、開示了多少的偈頌,就以多少劫的時間,盡心盡力的來行利養、恭敬和以種種的供具,承事供養這位善知識。長者!對於善知識,儘管做這樣如法的供養,尙不足以報答他的法恩,更何況是以不如法的方式來承事善知識。」 本週廣論原文—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P32L7-LL4)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第三、經常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十法經》說:當我迷失在無明長夜中,一直輪迴於生死,是我的善知識來尋覓我;當我在無明長夜中,一直被愚癡覆蓋而昏睡,是我的善知識來覺醒我;當我沉溺在三有苦海中,是我的善知識來救拔我;當我墮入三惡道時,是我的善知識來導引我,為我指示善道;當我受困在三有牢獄中,是我的善知識為我打開繫缚;當我在漫漫長夜,被種種病苦所逼惱時,是我的善知識化作醫王來救治我;當我身受貪瞋癡等猛火燃燒時, 是我的善知識化作清涼雲雨為我息滅煩惱火。我們應作如此思惟,要對善知識發起如此強烈的感恩之心。 本週廣論原文—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P32LL4-P33L3)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每每想到善知識的敎誡,感念善知識的恩德而悲欣交集、痛哭流涕。因為善知識,把我從一切惡道中救護出來;使我能善巧通達一切法的平等性;為我開示趣向安穩的涅槃道,避開不安穩的輪迴道;還以普賢菩薩的行願內容來教導我,為我指示能通往佛地的所有道路,並護送我前往佛地;使我正確趣入如大海般深廣的佛法內涵;為我開示三世諸佛所知的一切妙法;展現聖眾不可思議的壇城、淨土。善知識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增長我一切清淨善法。」應該像前面《華嚴經》經文中所說的,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在每一句的句首都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憶念善知識恩德時,應該在自己前方觀想善知識的形像,口中讀誦上列諸語句,並專心一意地依照文義來隨念善知識的深恩。同樣的,前面《十法經》那段經文中亦可如此讀誦、思惟,並加上「諸善知識是我」這句話。 本週廣論原文—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P32LL4-P33L3)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又如《華嚴經》所說:「善知識,為我 (善財童子) 宣說正法,總示一切法的功德,並完整開示菩薩的威儀 (行住坐臥) ,我就是專心思惟這些善知識的恩德而來到此處。善知識就像母親,母親餵養我乳汁,善知識則授予我功德法乳,周全地長養我成佛的一切資糧,並為我遮除一切對修行不利的損惱。善知識如同醫王教我如何解脫老死;又如天帝釋般為我降下甘露法雨,讓我的善法增長廣大,如同月亮由缺到滿;又如陽光般為我照示出寂靜的涅槃境地。善知識的心,如同山王如如不動,對怨敵或親友都平等對待;善知識的心,猶如大海般寧靜,不受煩惱擾亂而動盪不安;善知識就像船師普遍救護沉溺於苦海中的每一個人,我善財童子就是懷著這樣感念心情,來到善知識面前。菩薩能啟發我的正覺智慧,導引我生起大菩提心,這些大善知識都是諸佛所稱讚的,我就是抱著此等清淨意樂而來善知識這裡。善知識如勇士般地救護世間的眾生,又如大商主般是眾生的前導和依靠,他給予我安樂,就好像有了智慧的眼目能破除無明黑暗。我以這樣念恩的心來承事善知識。」我們應該吟詠這些偈頌來憶念善知識的恩德,把善財童子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來讀誦。 分享討論時間 如得法師開示:〈 他人的煩惱變成自己的負面情緒,怎麼辦? 〉 真如老師開示:〈 依靠好環境,練出向內看的習慣 〉
- 2024.10.26 親近善士(十)
每週一句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回家作業 為什麼阿難當佛陀的侍者,提出三個條件?(手抄第3冊P119LL3-P121L3) 聽聞前行 【 知入處、知深進方便 】 ( 廣海明月 第94講 02:17 – 03:57 ) 接著談第三個「知入處」,這個入處就是下手的地方。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親近善知識之後的入處是什麼?修信念恩,對吧?但是前面師父說要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大家可以想想: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的時間要不要很長?是要長時間地聞思的。那會不會覺得聽聞是入處呢?還是修信念恩是入處?這兩個只能二選一嗎?還是可以同時進行?一邊修信念恩、一邊聽聞道次第呀!對不對? 這個地方值得大家觀察的就是「知入處」,師父說:「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把可以深入的點放在入處,知道入處之後才能深入,從聽聞整體道次第而言,因為真的知道了整體道次,就知道怎麼深。如果從親近善知識修信念恩的話,對所要取得的證德,有人說:「如果上師相應法修好了,就如探囊取物一樣,那些證德就會證得。」所以也可以說知入處就可以真正地深入,對吧!然後師父說:「否則的話是空談。」下腳處不明白,就白忙了!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親近軌理 (P36LL3-P37L2)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白話譯文 第三、依教修行。就是依師長的教導,遵照奉行沒有違背,這是最主要的。《本生論》說:「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如果師長的教授不如法,或與三律儀戒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相違時,該怎麼辦呢?《毘奈耶經》說:「若師長教導不如法,就不要照著做。」《寶雲經》也說:「如果上師教導的是善法,我們就應該依教奉行,若是不善法,則不應隨順去做。」所以,如果師長所教導的並不如法,就不應該照著去做。有關不如理如法的教導,就不應該隨行的道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雖然如此,但是也不應該以這些理由,對於這位師長因此有不恭敬、輕視而毁謗等行為。如《尊重五十頌》說:「假若師長交辦的事不合理,我們不能夠遵從,應向師長說明不能做的理由。」並應善巧婉轉的辭謝,而不要盲目隨錯誤而轉。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親近軌理 (P37L2-LL6)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白話譯文 親近師長時,就像《莊嚴經論》所說:「親近善知識,是為了獲得正法、增長功德,不是為了財或貪圖享受。」所以,在善知識跟前,應該以接受佛法的教導為最重要。博朵瓦說:「佛陀在選阿難尊者做他的侍者時,阿難尊者提出三個條件:一不穿佛不穿的衣物,二不吃佛吃剩的食物,三任何時間都可以在佛的跟前受其教誨。佛陀答應之後,阿難尊者就做了佛的侍者來侍奉佛。」阿難尊者之所以慎重,就是為了教誡我們後輩的眾生,應該以法來親近善知識。結果我們現在的弟子對法完全不計較,但如果少了一點像茶這樣的小東西,都要計較多或少,說師長心中比較偏愛誰,這些都是我們內心沒有教法的腐爛跡象。」親近善知識的時間,要如何才算洽當?如博朵瓦說:「多來一位弟子,是增加我的負擔。離去一二位,是減輕我的負擔。如果弟子完全不親近善知識,又不能夠獲得成就,所以親近善知識,應遠近適中最為恰當,然後經久修習為最重要。 」